建立會展評估體系的基本要求
1.創建全國統一的會展管理機構和部門,制定規范、權威的管理條例和辦法,增加辦展機構的公信力。
目前,全國各省會城市或會展相對發達的城市都相繼成立了會展管理機構和會展協會,管理該區域的會展行業。但是,由于區域發展水平的不同和選擇角度的不同,在管理和資質上也有著很大的區別,不同地域之間時常會出現行業“撞車”、時間沖突等協調性問題。
2.打破一次評估、終身有效的做法。
任何所謂“一勞永逸”的辦法都不適合經濟領域,評估系統終身化只能助長辦展機構的懈怠和慵懶,難以形成會展行業的有效化管理。為適應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本質,便于老牌會展企業自身的更新和新興會展企業的成長,建立合理、公平、公開、公正的會展企業資質評估系統是促使會展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唯一可走的路。
我國建立會展評估體系迫在眉睫
現在我們一提起會展,給人的直覺就是很混亂,起初會展業在政府的直接參與下轟轟烈烈的場面漸漸消退,人們逐漸開始用理性的視角去審視當前的會展業: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會展已經沒有活力,社會需要的是全國性的、世界性的大會展,需要的是一種良性的運營機制和保障。我國有很多好企業和好的項目需要走出國門,而國外的企業也已經看好了中國龐大的展覽市場。這就需要有一個規范的統一的評估體系的出臺。有一組數據很值得我們反思:2004年,中國赴德參展的企業達7014家,比2003年同比增長34%。近幾年,中國赴德參展的企業數量保持在20%到30%的增長率,中國參展商2004年數量比4年前增長了兩倍多,2000年為2200多家,在各國中居第十位,而目前中國已經超過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傳統參展大國,一躍成為第一大海外參展商來源國。這種現象反映出德國會展的品牌效應,因為許多企業決策者都評價說德國展覽會是他們作出購買決定的最重要依據。而德國會展的品牌樹立則得益于專業權威的評估機構——FKM。德國人并沒有把所有國際性會展都打上國際認證的烙印,因為有FKM認證就已經足夠了,這就是“德國特色”,雖然它也是UFI(國際展覽聯盟)的成員。由于我國沒有這樣的權威評估機構,所以我國的會展和會展行業要和國際接軌,打造品牌就要加入UFl,只有這樣才能被國際認可。
但是,UFl認證并非沒有缺陷,也不完全適合我國的會展業發展。例如加入時缺少明確的審核機制,只需申請方提供相關的數據資料即可。我國的會展是在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會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完全依賴于西方體制框架下的模式并不合適。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評估體系,打造符合我國國情和會展經濟發展現狀的評估機構則是首選之舉,而且迫在眉睫。正如2006年2月18日在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沈丹陽博士說的,“會展評估標準和會展業的行業標準已成為業界的迫切需要”。
參考資料: